岁月的洪流冲刷着时间的记忆,历史的光影倒回47年前,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3时42分53.8秒一场里氏7.8级的大地震让唐山在一夜间化为废墟,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16万多人遭受重伤。惨烈的大地震摧毁了这座城,但她顽强自救,在八方支援中迅速疗伤,谱写了一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壮丽诗篇,重生并快速发展的无穷魅力惊艳全球。
2023年8月,我们按计划参观了唐山抗震纪念碑以及唐山抗震纪念馆,并对这两处最能反应唐山在大地震前后的发展情况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初次看到唐山抗震纪念碑,我们已很难找到这座在如今早已现代化的城市中早已不再高大的建筑,但当你走进它去观察这座纪念碑四面环绕的陈旧浮雕时,我们仿佛看见了几近赤裸的人们在呐喊、哭泣、在奋力地抢救着每一个还“可能”活着的人、一个个活着的人在拥抱着逝去的亲人......我们看到了那场灾难,的确如此,但却也始终难以理解,这是灾难,一场被写入人类灾难史的灾难。
延纪念碑后的广场缓缓走进抗震纪念馆,在那些近乎与真实的情景的背后我们愈加感受到了那一夜这座城市的绝望,以及,那一年,这座城市的勇敢。
走在馆里,听着一位位家长对孩子关于这场地震的讲述,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希望,这种希望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崛起,更是后辈们对先辈们不屈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更是这些灾难背后所蕴含的不屈的精神力量。在灾难面前。我可以从照片中看出唐山人民的积极自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迅速支援,以及唐山市各大工厂生产的迅速恢复:仅在地震后的第28天,唐山钢铁公司就炼出了第一炉“志气钢”,1979年,唐钢钢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跨入全国十大钢企行列。唐山人民,无疑也是钢铁的人民。
如今,唐山处处繁荣,GDP排名连续多年位居河北第一,它带着新生的力量,迅速崛起,取得辉煌的成绩。这种万众一心、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在新时代中仍然继续着它的新征程,不断引领唐山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建党百年征程中,唐山凝练了“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开滦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带领大家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斗力量,让红色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实践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一定谨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弘扬抗震精神,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